預測分析:未來5年中國3D打印產業發展規模
一個新行業的發展勢必要進過層層波折,3D打印從前幾年的大熱到最近的循序漸進,離不開技術的創新,也離不開這一大批探索的前行者,魔猴網最為全國最大的3D打印服務平臺,深感榮幸。那么未來3D打印發展到底如何呢?來看這幾點因素就夠了。
一、有利因素
(一)政策支持
近年來,3D打印在國際、國內都引起廣泛關注,被列入《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計劃)》,全國各重要工業城市也紛紛出臺3D打印相關的扶持及優惠政策,鼓勵創新,大力發展該項業務。國務院印發的《中國制造2025》,是我國實施制造強國戰略第一個十年的行動綱領。《中國制造2025》中提到,要增加增材制造等前沿技術和裝備的研發,推動優勢和戰略產業快速發展。
2017年12月,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展改革委等十二部門印發《增材制造(3D打印)產業發展行動計劃(2017-2020年)》。計劃中提到,到2020年,增材制造產業年銷售收入超過200億元,年均增速在30%以上。關鍵核心技術達到國際同步發展水平,工藝裝備基本滿足行業應用需求,生態體系建設顯著完善,在部分領域實現規模化應用,國際發展能力明顯提升。行業應用顯著深化。
(二)部分技術世界先進
目前我國在3D打印已有部分技術處于世界先進水平。其中,激光直接加工金屬技術發展較快,已基本滿足特種零部件的機械性能要求。在這方面,西北工業大學的黃衛東團隊采用這類技術直接制造金屬零件,并已成功對航空發動機葉片進行了再制造修復。與此同時,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王華明領銜的“飛機鈦合金大型復雜整體構件激光成形技術”,讓我國在高性能金屬材料3D打印上,躋身世界領先行列,如今已廣泛應用于我國的航空航天領域。
(三)“3D打印”從科研走向產業
2017年12月8日,2017世界智能制造大會專項活動——制造業+增材制造技術分論壇在南京國際青年會議中心舉行。多位業界專家及領軍企業負責人現場介紹了增材制造(俗稱“3D打印”)技術的最新成就,3D打印正逐漸從科研走向產業。
3D打印現在已被應用到了高性能大型金屬構件的生產中。由于3D打印是熱加工,目前還存在很多缺陷,尤其是在生產大型的構件方面,容易出現斷裂等問題。大型金屬構件增材制造國家工程實驗室副主任張述泉介紹,他們經過長期科研攻關,現在在很多材料的3D打印中終于克服了這一難題,最大已經可以3D打印出12平方米的高性能金屬構件,被廣泛應用于航空、核電、汽車等領域。
(四)物聯網+3D打印
無處不在的互聯網技術和日益成熟的3D打印結合后,可以形成威力巨大的智能制造生態系統,打通從設計師到消費者之間的通道,并有可能干掉工廠。
對于3D打印在“中國制造”向“中國智造”過程中的角色定位,3D打印是發展智能制造的核心技術之一,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別是將3D打印技術與物聯網技術、大數據、云計算、機器人、智能材料等其他先進技術結合,將構成一個智能產業生態系統。設計師將各種富有創新意義的設計放到數據庫平臺上,用戶通過物聯網技術,就可以自由選擇需要的產品,然后在家里打印出來,從而實現萬物互聯,萬物打印。
二、不利因素
(一)與領先國家差距大
我國3D打印領域盡管專利數量多,但是質量較領先國家仍有很大差距。我國3D打印領域被引用頻率高的專利明顯較少,而且專利的權利要求書條目也相對少一些。條目數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技術的先進性和復雜性,同時也體現了專利的質量。缺乏核心技術與人才是制約中國3D打印發展的關鍵因素。
(二)無法商業化量產
國內3D打印企業由于生產效率、材料短缺、缺乏核心技術等問題,短期內恐無法實現批量化、規模化生產。以3D打印制造出的電話為例,說明電話可以制造出,但只能看,不能用,因此,3D打印商品不能加上電子組件,無法讓電子產品量產。
究其原因,一方面3D打印所使用的耗材非常有限。目前3D打印的耗材原料主要分為僅有石膏、無機粉料、光敏樹脂、塑料、陶瓷等10多種,且價格較為昂貴,金屬尤是。國產3D設備對應的耗材短缺主要源自兩個原因:便宜的賺不到錢,廠家不愿意生產,而貴的耗材現有技術跟不上,由于缺少政策扶持和補貼,廠家又不愿意投入資金和人力成本去研發。
另一方面,3D打印機的價格十分高昂,大多桌面級的3D打印機售價都在2萬元人民幣左右,國內仿制品的價格在6,000元左右,但質量卻難以保障。此外,3D打印在產品精度和生產時長等生產效率上都有一定的局限性,也成為阻礙量產的主要原因之一。
3D打印產業規模預測:
2015年,中國3D打印產業規模為7.78億美元;2016年,中國3D打印產業規模為9.26億美元。我們預計,2018年我國3D打印產業規模將達到17.3億美元,未來五年(2018-2022)年均復合增長率約為34.61%,2022年將達到56.8億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