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憧憬增材制造帶來的無限發展空間的同時,其實金屬增材工藝也面臨著巨大挑戰。離開仿真,金屬增材制造將遭遇嚴重瓶頸,只能封印在低層次的應用空間。本文將直面增材工藝仿真——仿真技術的第二個深層次應用。
B-2計劃辦公室的航空工程師轉向了增材制造。該技術用于創建永久性保護罩,以防止意外安裝在機身上的附件驅動器(AMAD)解耦開關,該開關控制發動機與飛機的液壓和發電機動力的連接。
高性能跑車制造商保時捷與機床制造商通快和汽車零件公司MAHLE合作,為其旗艦911超級跑車的發動機提供3D打印活塞。利用激光金屬融合(LMF)3D打印技術,汽車制造商的工程師已經能夠優化汽車零件在負載狀態下的結構。以AI為主導的增材制造技術還使保時捷能夠將冷卻管道集成到部件的“頂蓋”中。與批量生產的活塞相比,這些功能不僅使活塞的重量減輕了10%,而且還為保時捷增加了30 BHP發動機的馬力。
增材制造技術能夠簡化光學器件的制造流程,縮短交貨期并降低材料消耗。更重要的是,增材制造技術能夠實現功能集成的優化設計方案,尤其在衛星光學系統制造領域,增材制造技術能夠滿足用戶對輕型光學系統不斷增長的需求,并實現下一代高附加值光學器件的制造。
日本山一特殊鋼公司(YAMAICHI Special Steel)的增材制造部門對制動鉗進行了重新設計。重新設計的制動鉗所使用的制造工藝為選區激光熔化3D打印技術,增材制造工藝釋放了設計自由度,重新設計的制動鉗能夠在實現減重的基礎上集成熱交換結構,并且增加壓力油路的供油方向。這一設計案例對汽車安全部件設計優化與創新具有一定參考意義,本期魔猴網將進行分享。
AMFG在其2020年增材制造數字會議上召集了眾多3D打印專業人士和專家,根據專家的分享,魔猴網與大家一起來感受3D打印的未來:疫情下透視全球范圍內的增材制造新進展與行業努力方向。
傳統的陶瓷蜂窩結構制造方式包括: 不均勻孔隙成型,直接發泡和復制聚合物泡沫。而增材制造-3D打印技術成為陶瓷泡沫材料的新型制造工藝。通過將CAD、仿真和增材制造結合起來,可以滿足不同工業領域的最終用戶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