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打印粒子植入治療腫瘤
魔猴君 3D潮流 2718天前
放射性治療腫瘤已有近一個世紀的歷史,從“老式陳舊”的技術發展到今日的“精準打入,定點爆破”,新技術可謂年年有更新。近日,在廣州白云國際中心召開的第十七屆全國放射性粒子治療腫瘤學術大會上,來自全球知名專家探討放射性粒子治療腫瘤存在的問題和未來發展方向,劑量是個瓶頸,3D打印技術望突破。
與體表的放療不同,放射性粒子(碘—125)近距離治療腫瘤其特點,首先粒子植入體內后,由內向外定點照射,并不是均勻放療,越靠近腫瘤位置,放射劑量量越大。而且粒子的半衰期為59.6天(需要60天才能放射一半左右的劑量),可在體內持續照射,從而抑制腫瘤細胞自我修復。
現代醫院腫瘤科白海山主任指出,粒子植入治療惡性腫瘤,最開始在國外廣泛運用于男性前列腺癌的治療,而且主要用于早期的前列腺癌治療。后來越來越多的腫瘤被證明適用粒子植入療法,比如女性的子宮頸癌、乳腺癌,再比如肝癌、肺癌以及其他惡性腫瘤的肝、肺轉移等。
其實,放射性粒子治療腫瘤的效果也比較明顯。 據大會主席、中國抗癌協會腫瘤微創專業委員侯任主委、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介入科主任、張福君教授介紹,中山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在每年有300-400例病人采用這種方法治療。由于副作用小,治療效果明顯,植入一個月后腫瘤就能消失或者減少至少25%的體積。
在放射性粒子治療腫瘤的技術上,一直存在一個關鍵問題。張福君說,目前粒子植入術,放多少劑量主要依靠醫生臨床經驗,雖然放射性例子的高劑量消滅了腫瘤,但是粒子的劑量是否最合理?我們是不是粒子的用量都普遍偏多?
從殺傷腫瘤細胞的角度看,推薦靶區接受的處方劑量,超過處方劑量20%以內時會有治療上的優勢,但當劑量再高(大于處方劑量30%)時就成為“多余”劑量。粒子治療的病灶,一般在一個月內就消失了,那還有3/4的劑量在體內,剩下的粒子就是多余劑量。這有可能會出現遲發性副作用,比如放射性肺炎。
如何解決這一問題?張福君說,除了醫生不斷積累臨床經驗外,3D打印粒子植入治療新技術應用可能也會幫助解決這一難題。以前放粒子是全憑醫生個人經驗,3D打印模塊技術,定位為三維立體,從平面布點到縱向深淺,再到粒子的劑量,都精確計算,能有效避開血管、神經和骨骼,從而提高布控和操作上的精準度,縮短手術時間、減少病人痛苦。
放射性粒子的植入從“準星靠經驗手藝”變成“計算機輔助精準引導”,使這項技術的廣泛應用可能大幅提高粒子治療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可以說,消滅腫瘤需要多大的輻射劑量,植入物要放置在哪個位置上才能最為有效的消滅腫瘤,事先都可以進行精確的計算并制定方案。
據了解,目前中山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已經近30位患者采用3D打印粒子植入治療。張福君說,如果3D打印使得粒子治療同質化、統一化、標準化,如果能夠很好地科學推廣,將使粒子技術真正成熟起來,進入腫瘤治療的主流行列。
更多內容,請關注“魔猴網3D打印資訊”公眾號,或掃描下方的二維碼。